当前位置:学者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反思>

鲸教学反思(精选6篇)

学者集 人气:1.39W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鲸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鲸教学反思(精选6篇)

鲸教学反思1

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如何把让说明文的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更有趣味性,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鲸》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鲸的知识,体会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如何能让生动的语言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呢?在导学案与课件的准备上,我下了一番功夫。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我借用了一些前辈的点子。以“海洋鱼类运动会”这个小故事进入课堂,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就“虾将军与鲸的对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设计的对话生动而合理,也迅速的将鲸和鱼区分开来,“鲸的进化”一段水到渠成。

二、围绕重点,巧妙设疑

课文围绕齿鲸和须鲸的不同,对鲸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如何将大容量的课文有取有舍,突出重点呢?我在学案上设计提出疑问:齿鲸与须鲸在生活习性上有何不同呢?为了能让孩子们针对重点,我不仅设计了须鲸齿鲸生活习性对比图,并在课件上以直观的图案展示出来。如有牙齿的齿鲸图片与没有牙齿的须鲸图片对比;吃大鱼和海兽的齿鲸图片和吃小鱼和小虾的须鲸图片对比等等。孩子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热烈地讨论、回答,一些说明方法也通过课件图示浮出水面,整节课生机盎然。

三、趣味延伸,加深感悟

在学案的最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了解鲸的哪些知识?你都知道哪些种类的鲸?能否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鲸设计一张名片?课堂上,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名片,以自我介绍的口吻,兴致勃勃得介绍了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并通过课件的展示看到了这些鲸,对鲸这种海洋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虽然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鲸》这堂课。可是上完课之后,课堂里的一些漏洞也让我不容忽视。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因为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以有趣的故事引入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还蛮不错,个个都很踊跃。但因为学案设计时,我没有留意到细节,造成学生在设计虾将军与鲸的对话,只填空不知道延伸,此环节纠结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没有完整地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遗憾。

在讲述第一环节鲸的体形大的特点时,并没有很好的诠释各种说明方法,只是肤浅的点出,后经其他老师的提醒,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理清思路,本段中最主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应该为主,再去发掘其他说明方法。上完课后,我又尝试着讲了一遍,果然效果不错。

另外,本节课电子白板与导学案的结合也稍显生疏。顾了此失了彼。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一。不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完美课堂为目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鲸教学反思2

《鲸》一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写作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表现了动物界的神奇与伟大。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文章的内容入手,抓住鲸的特点,让学生悟文、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接受信息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是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并以动物的名称为题,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交流大量已知的信息。上课开始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鲸”这个字的部首是“鱼”,那么“鲸”是属于鱼类吗?接着我又问:谁对“鲸”有所认识?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纷纷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鲸这种动物的知识,这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的有关鲸的信息,也更好地培养了高年级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紧扣内容,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找出文中提到的有关“鲸”的知识的总起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找出了这样几个句子:“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经知道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约十七米长”,“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逐渐变成了鳍”,“鲸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鲸每天都要睡觉,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张大。”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特点:形体、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我认为此时重要的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养成动笔动脑的习惯,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内容,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时,我先导学第一节描写鲸的形体的部分,使学生了解了鲸的外型特点,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其它部分让学生自由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如朗读形式、描述形式、或画画等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的学生边展示鲸睡觉的形象图边介绍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充当解说员,讲述了鲸的进化过程;有的以朗读的形式介绍鲸的吃食;更有的充当了科学家,边画示意图,边讲解如何判断、区别鲸的种类……学生学得有声有色。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对于鲸的各方面的特点介绍得为什么如此清楚?从而认识课文运用的种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运用有关说明方法的好处。学生学得明白、轻松,入情入境,读得有有滋有味。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那些地方,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或说上一两个句子。如:当学生说他喜欢“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我就让学生仿说一个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长句。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说明文《蜜蜂》,使学生由课本知识延伸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和应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教学,要让学生更自由、更主动,更有兴趣、更有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而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鲸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它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种类、进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鲸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当然是感兴趣的,但如何避免将常识性课文上成常识课,是设计教学的难点。教学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要让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些知识的,进而学习作者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学生在读一遍后,往往觉得他什么都懂了,课文再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颇有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被刻板的教学程序所消解。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言语训练,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开课,我先以故事激趣,故事大意是:龙王要举办鱼类大赛,鲸却不能参加。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思考:鲸为什么不能参加鱼类大赛?以此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如鲸不是鱼类等;接着我问学生还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鲸的知识,诱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迫切想了解这种动物的心情,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之后,我又设计了小组讨论学习这一环节,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合作汇报。不规定汇报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们用他们最擅长的本领、最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汇报,读一读、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真是各显神通。交流、讨论实际上就是在口语交际,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积极地说、认真地听,并且能够吸纳别人的见解,促进自己思维的前进。

学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蓝猫淘气问答赛,一人扮蓝猫提问,其余学生扮淘气抢答,巩固所学知识。在结束课之前,我又创设情境将今天的知识介绍给你的家人或邻居小朋友听,并让学生演练。这样学生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以老课文实践了新课标的要求。

鲸教学反思4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大小,种类,进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这篇课文很简单,学生在读一遍后,往往觉得他什么都懂了,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被刻板的教学程序消解的干干净净。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言语训练,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生动的环节,比如看图片,吸引住了学生。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他的学习成果。如,同学们通过读每一段,总结鲸的特点,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鲸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当成鲸来介绍。可以画出来,可以表演,可以谈感受,在鲸吃食时,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在鲸睡觉这一部分,学生的画更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也使学生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他们自主选择正是他们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鲸》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书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内容,故意将数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长"等模糊的概念,让学生下课后与原文对比,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举例子,作比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关于写作技巧这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文中说明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就可以了,我们不能贴标签,硬灌输。

在理解须鲸与齿鲸特点不同时,我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从"牙齿""吃食""呼吸时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对比,一目了然。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鲸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完成了两项教学任务,一是结合书后练习第一题——按照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另一个是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经过学生认真的学习归纳,以及我耐心细致的辅导,最终学生均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掌握了提取信息的几种方法,体会到了每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与作用。

一、注重信息提取方法的归纳

在借助表格练习提取信息的方法时,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让学生能在稍加思考之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填写鲸在形体、习性各方面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进行默读,这样帮助学生扫清了障碍,直击重点内容,少走了弯路。在提取每一段信息时都组织学生归纳所用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每种方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更为适合。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学生能够清楚的概括出,有重点句的段落,直接提取;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的段落,先分层再找重点句或是概括几句话的同一个意思;整个自然段都在写这一个意思,但是没有重点句,需要提炼各句的要点进行概括。

二、注重对说明方法的深层次理解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分为三个层次进行。首先让学生自读理解鲸形体大的特点,进行交流;接着引领学生找到描写鲸大的语句,明确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学生通过自读理解交流,能够理解作者运用数字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和假设说明这四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更形象具体的表现了鲸巨大的特点。在学生谈自己感受交流之后,又教学生如何在文中相应的位置标注好各个说明方法。

三、迁移学法,拓展阅读

我安排的课后作业是自学拓展阅读书上的《松鼠》一问,归纳松鼠各方面的特点,自己列出表格,完成填写。这是对本课重点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对提取信息的方法运用的考核,学生在课后都能认真完成此项作业,正确率比较理想。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好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在自己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技能,并且在后面做阅读短文的训练中得以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学生在提取信息,归纳段意主要内容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本次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于学生当堂生产的问题,没能很好的把握和利用,对深层次的理解掌握的不够好,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待提高。

鲸教学反思6

一、成功之处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鲸的有关资料,对鲸有个初步的印象。课中,我以点带面,以“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认识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接着,采用“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汇报,让学生了解鲸的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并从中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在学生各自汇报交流学习情况后发现效果并不如我的想象,原因主要在于我自己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交流学习感受,所以学生的分组学习也只是形式的聚集在一起,没有多大意义。学生在汇报学习情况时,都基本知道文中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但只是表面的理解,并没能真正体会文中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意义所在。课后,我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通过大量的阅读及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不足之处

在评价方面,我还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如:我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时我班的吕彤旭同学在汇报鲸的吃食方面的特点时说到他是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的,并且把一个个动词都找出来了。而我却未加评价,当时如果加以评价“你真会读书,能够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大家也要学习马佳伟同学的这种学习态度,才会学好语文”。这样既表扬了该同学,又引导了学习方法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前充分查阅了资料,所以我本以为他们难以理解的部分如“鲸是哺乳动物”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但《鲸》毕竟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今后的实践中应思索的问题。

三、改进措施

如果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给更多的学生尽情地说,主动的说,那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