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集>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学者集 人气:1.22W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它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性概念,但是所学习的图形周长的计算,都是一些直线图形,而这一次所要进行研究探讨的,是曲线图形的周长的计算,对于孩子们来讲,转变思维的方式是一个重点。因此这一节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应该让孩子们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验证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意义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通过让孩子们参与测量、计算、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操作等能力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阅读《你知道吗?》,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绳子。

学具准备: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直尺、绳子、带有圆形的物品等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加强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①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②能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③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④渗透孩子们将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处理事情的方法。

五、 说教学流程

(一) 情景导入,认识周长。

1、篮球运动的起源: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巧妙的导入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环节处理当中,我边口述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力争实现图文并茂。我设想:这样的引入一定会让孩子们顿时感到耳目一新--咦!今天的数学课怎么讲这些呀?究竟上的是啥课?接下来孩子们一定会做到全神贯注的去参与。另外,这样设计我还想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打破学科界限,努力实现学科的兼容性;2、提升我的人格魅力,(数学老师不仅懂数学,还懂别的,了不起!)让学生因爱我而更爱数学;3、以身示范,感染孩子们主动去博学多才!】

2、切入正题:

①、大家可别小看这个“铁圈”,圈太小--一个球也进不去;圈太大--进球率太高,不能真正反映球技水平,因此它是有尺寸规定的。工人叔叔在制作“铁圈”时,如果连接处忽略不计,所用钢筋的长度就是求--(孩子们齐说圆的周长)

②、在生活中找到了圆,你能借用一些实物或工具,画出一个圆,并给同桌指出圆的周长在哪吗?(在活动期间,我要及时参与进去,了解孩子们的情况)

③、理解了圆的周长的含义,那么圆的周长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测量周长。

1、小组合作、研究方法:

在这一环节,出示合作步骤和要求:①、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其他组员商量一下;②、达成共识后,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并做好记录;③、汇报交流。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这时要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巡视时如果发现活动有困难的小组,则适时点拨;如果发现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表扬,同时邀请他们在汇报时上台展示、讲解。

预设:孩子们可能会从滚动法、绕绳法等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两种方法的处理都采用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播放课件的形式进行。也可能还有孩子会在透明胶或双面胶上做上记号,把胶带拉开一周,用直尺直接测量;还有可能将纸条向这样围固体胶一周后,做上标记用直尺进行测量等等。

方法的多少取决于课堂的生成,无论有几种方法,我一定要在及时点评之后,进行总结:不同的方法却体现了用一种转化的思想,那便是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教师点拨、总结方法:

①、杜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请你测量出它的周长。

我展示在运动中产生的圆,孩子们会发现以上方法存在着

局限性,需要寻找一个一般方法。

思考:长方形的周长跟谁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呢?

②、大胆猜测:圆的周长可能跟谁有关呢?

接下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具中的3个圆进行

测量、填表、计算、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的活动

并得出结论: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③、我们今天的发现,其实早在20xx年前,就有人发现了,他是谁呢?请大家自己默读63页下面的《你知道吗?》

阅读完毕请孩子谈谈从中有哪些收获及感受,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渴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以积极愉悦的状态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迸出创新的火花,使学习真正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和张扬的过程。同时这样处理环节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3、水到渠成、导出公式: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取3.14

C=πd

C=2πr

圆周率就是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说的“周三径一”,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它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现在计算机计算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达到上亿位,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在小学阶段,如果没有特殊要求,π一般取3.14。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请用刚学到的公式计算一下你所画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2、已知篮球板上铁圈的半径为20厘米,求其周长。

3、如下图,要给一块台布镶上花边,所镶花边的长度是多少?

4、随机练习四分之一圆的周长求法。

【设计意图:从基础练到拓展练,把数学放到了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祖冲之所创造的伟大学术成就能够在国际上遥遥领先1000多年,我们虽不见得有他那样的天赋与智慧,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因与他同一个国籍而骄傲、而自豪!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简谐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的内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而编

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

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简谐运动是第八章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

本章后面各节内容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研究简谐运动规律时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的知识,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因此这

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科的课程标准,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教育等三个方面。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

(2) 知道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

(3) 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4) 理解简谐运动中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5) 知道在研究物理规律时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认识物理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简单实验的操作,及参与对简谐运动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其中所严格遵循的简谐美、对称美。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复杂的机械振动的要领,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为:

(1)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2)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点。

2.难点:

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习惯于分析恒力作用下物体的单程运动,对变力作用下来回运动的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难点为: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区分简谐运动中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分析物理规律的一定能力。因此,本节课从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出发,去了解简谐运动的特点和理解其运动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为本章的学习打好铺垫。

虽然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仍然有限。因此,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和引导学生分析振动的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二、教法

1、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所以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对生活中身边见过的振动实例加深

学生的切身体会。(所用仪器:弹簧振子、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水槽、红色的小木块、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吉它)。

2、由于弹簧振子的振动时其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是动态变化的,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知识,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手段,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应用过程,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直观实验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

以直观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同的特征。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及回顾已学过的旧知识,积极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及提高自身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其特征。

请学生用吉它表演一小段演奏曲子,以优美的音乐进入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吉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吉它弦的运动,得出吉它弦在振动。

(二)新课教学(28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各种振动的共同特点,得出机械振动的概念。

(1)、【演示】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下列物体运动的特点。

单摆摆球来回摆动、小木块在水槽中上下运动、弹簧振子来回运动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它们的运动与前面学过的运动的不同之点就是运动具有往复性。从而引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振动的平衡位置的确定。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介绍的做机械振动物体,然后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其他机械振动的例子(如荡秋千、钟摆、喇叭的振动等),并让学生做使刻度尺振动的小实验,来加深对机械振动的理解。

老师指明机械振动是较复杂性的机械运动.指出研究复杂事物的一般方法:即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研究振动时也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谐运动开始,再逐步深入了解较复杂的振动过程。从而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一、简谐运动

2、 研究简谐运动特点

(1)、【演示】演示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引导学生认识弹簧振子,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小球和水平杆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弹簧的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得多,也可以忽略不计)

(2)、通过对振子受力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使振子做往复振动的力是弹簧的弹力,及弹力的方向和平衡位置的关系,即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从而引出回复力的概念。

(3)、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下面表格分析弹簧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

分析振动过程时一定要注意按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顺序合理进行。先将平衡位置、左右最大位移处(具有对称性)的几个特殊点的各个物理量紧

抓不放,讨论清楚,填在新画表格里.在讨论了各特殊点的情况后,再过渡到其它各四分之一周期的各变化物理量分析,引导学生把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

变化规律填入表格中。并通过对表格的整体分析,定性了解各物理量的定性变化规律,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由于变力作用下

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比较难,老师引导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速度,不能太快,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要善于对学生及时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完成

表格后,提出两个问题:(1)简谐运动中引起运动状态变化的力具有什么特征?(2)简谐运动具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讨论分析,并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胡克定

律来得出回复力跟小球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的关系式:F=—kx,从而得出简谐运动的定义。这就完成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

跃。

(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分析振子连续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任意两点时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大小和方向)。

2、在平衡位置与最大位移之间找任一位置,分析振子每经过这个位置时,它的哪些物理量是定值?哪些物理量是变化的?

以上两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和体会简谐运动的对称美。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机械振动?

2、什么是简谐运动?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为使学生系统全面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合并完成两个表格所有的内容,并预习下节教材.

2、试从功和能关系研究简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五、板书设计:

(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用。)

一、简谐运动

一、机械振动

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简称为振动。

二、简谐运动

1、定义:如果物体所受的力跟位移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物体的运动叫做简谐运动。(F=—kx)

2、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捞铁牛》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需要。

2、学会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3、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学习作者言之有序。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怀丙说的:“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做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激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作“炸药”,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故事讲完了,我又故设悬念,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就能找出和尚说的话。

(二)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课文时的“初读”。理解分析时的“细读”。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和尚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工作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说、体会,便落实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如1、2自然段的学习,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齐读一遍后,看了录相,然后请同桌之间将这段内容互说一遍,从而促进了同桌之间的互助学习及交流。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所以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铁牛到底怎么捞上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再有没有比和尚更高明的办法?或者你认为和尚的做法还有哪些弊病。从而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读书、思考、讨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精读,深入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

(三)练说,促进能力转化。学了第3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请同学们就你做过的某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四)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下午回去自己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再给老师汇报。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7、捞铁牛

“叫水送回来”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拴牛绑架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材地位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后启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欣赏,评论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设计意图: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上最具代表性。故设定为重点。)

难点: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文化史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层次,所以确定其为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刺激,能够更有效获取知识信息。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积极创造有效情景,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以换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根据美国教育家兰·本达女士“探究—研讨”教学法。为了解决本课难点,我将采用探究法。由学生就本课难点题开展的探究活动,。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说学法:

高二普通班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他们基础较为薄弱,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歌曲《诗经·采薇》,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高超艺术,由此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比较形象直观,自然能把学生带入一种相对“古朴”的意境,在这种氛围中,再去学习古典文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新课(约30分钟)

在新课学习中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经》和楚辞。

听完歌曲《诗经·采薇》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的诗的主要特点。最后让学生归纳指出《诗经》地位和价值。

(设计意图:由《采薇》分析出《诗经》的特点,符合史学的基本理论——论从史出。并且学生在高一语文课已经学习了《诗经》的选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普通班的学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课堂中来。)

接着采用实践探究法,从端午节这一民俗入手并欣赏《离骚》中的名句向学生介绍屈原和《离骚》这一知识点。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可以换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第二部分“汉赋和唐诗”

我将重点放在唐代诗歌上。

我将通过,“唐诗接龙”的比赛活动,因为学生在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非常之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抛出探究问题——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从而探究中国古代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政策之间的关系,由此帮助学生理清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指出,评判历史应该从技术和策略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从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这样的讨论法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部分“宋词和元曲”

这部分的学习我将重点放在宋词上,采取举办宋词朗诵会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的朗诵中,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第四部分“明清小说”

老师简单介绍我国小说的产生后,通过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小说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符合陈寅恪“文史互证”的历史观。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小结、巩固新课(约5分钟)

我先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形式的主要发展脉络,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① 这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 本堂课有两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活动——唐诗接龙,这一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课堂气氛热烈。第二次高潮是活动——宋词朗诵会。

③ 本堂课存在着不足之处:学生的参与性没有预设中那么高,部分预设过于理想化。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

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