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集>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学者集 人气:1.26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分散系及其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在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第一课中呈现了常见分类方法和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本节内容是学习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内容的基础上对二者联合应用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节的内容生活性很强,学习了本节内容可以拉近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并用化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溶液和浊液的性质,学会了二者的鉴别方法,但并没用涉及到胶体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若能将前面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应用到本节课中,那么对于掌握新的知识也轻松很多,同时学生学会了这种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知识的牵引应有提供了学习的方式。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认识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实验、观察、交流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勤于在生活中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难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进行教学已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知识较为简单,但是识记性知识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不理解,同时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始部分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阳光照进树林的现象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对分散性的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师结合实物、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不断地抛出问题,学生展开对分散系重要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制备Fe(OH)3胶体,学生通过对制备的胶体进行进一步研究,获取相关性质,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加强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散系的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胶体应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同时学会应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才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我问同学们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走进树林里,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了,引导他们对于分散系相关知识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因为学生对于传统的讲授很难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学生往往对于生活中的情景比较感兴趣。利用生活情景的创设和学生的求知的迫切心理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师的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自主学习,获取概念。

在第一部分离子键的学习中,我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大家把课本翻到25页,认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获得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又由于导入环节的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很强,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容易获得相关知识。这样的预设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获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后,教师展示CuSO4溶液、泥水实物,学生判断分散剂和分散质,加强对于新知的应用。教师再给出较难的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判断,(1)空气 (2)95%的酒精水溶液,教师从而引出分散系中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判断方法: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水做分散剂。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按分散质分散剂所存在状态不同来分类的话,分散性可以分为几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认识,教师因势利导的安排实验探究来研究分散系的性质。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你过第一个探究认识到胶体、浊液、溶液的性质,以及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通过第二个探究学生理解了丁达尔效应;第三个实验在结合鸡蛋膜的实验,认识到胶体可以通过滤纸,不可以通过半透膜的性质。最后学生阅读课本P28的科学视野,获得胶体电泳的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自主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能极大促进学生观察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对于胶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3.拓展延伸,应有新知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了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化学原理。比如涂料、颜料、墨水的制造,洗涤剂、喷雾剂的应用,是利用了胶体的介稳性;豆腐、肉冻、果冻是生活中经常见的凝胶态物质,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还有明矾净水、激光手术刀、止血胶布止血等,都是胶体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生共同讨论,加强学生对于胶体发展的认识,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沿问题,认识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担化学小主人翁的意识。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生生互评,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和巩固知识。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和课外学习提高能力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 篇2

知识与技能

这包含了“认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认识性学习目标”:

1.知道铝的发现史、了解铝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铝的两性和铝的还原性。

3.形成金属钝化的基本概念,并将氧化膜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技能性学习目标”:

1.进行3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能迁移和灵活运用过往知识、进行科学的猜想、完成活动与探究方案的设计。

3.通过铝和氧化铁的个别反应,掌握铝的还原性,并能迁移推广到一类金属的冶炼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按照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步骤,来认识世界。

2.“活动与探究”的方法。

3.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主、教师的演示实验为辅。

4.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认识途径,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通过类比、迁移过往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具体教学过程:

45分钟的教学设计,是从铝的趣话、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各种铝制品的寻找开始的。观看一段时长2分钟的、以新闻播报形式出现的有关“铝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的连续的幻灯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探索的渴望。当他们陶醉在音乐声中,并为铝在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产业、军事、航天科技甚至于娱乐运动方面的广泛的应用而咋舌惊叹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性质决定用途!那么,铝的这些用途,体现了铝的哪些特性呢?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兴趣。观看完毕后归纳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自然而然的,铝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也就拉开了帷幕------

“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资料卡”、“生活小贴士”、“知识小结”和“练一练”这样的8个小版块,所围绕的主题都是“铝的化学性质”。而串联这8个小版块的主线,就是关于“铝的化学性质”的3个“活动与探究”。

课前一天,我就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任务(观察铁门铁窗和铝合金门窗的锈蚀情况),课上,首先请2组同学分别派代表上来展示他们的活动记录,而后顺势提出疑问:

“观察与思考1”:

根据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铝应为较活泼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那为什么铁生锈腐蚀了而铝却没有被腐蚀呢?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样的观察与思考,给了学生一个视角,引导他们去观察。

“交流与讨论1:

“交流与讨论”版块,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思想活跃起来,交流看法,讨论争论,达成共识。

铁在空气中被氧化表面生成fe2o3而生锈腐蚀,且生锈后内部的铁被腐蚀的程度和速度都会越来越严重。而Al比铁活泼,所以,Al在空气中同样也能被氧气氧化,使表面生成Al2o3,但是,Al为何没有继续被氧化而一直腐蚀下去,越来越严重呢?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铝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后,表面生成的物质反而是一层屏障,是一层保护膜,起到了保护作用,阻止了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气氧化,所以,表面生成的物质一定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Al2o3"。如何用实验证实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呢?先由学生思考,而后再进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从铝和氧化铝的不同的颜色、光泽、熔点、化学性质等角度去思考。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看打磨前后铝条表面的颜色是否会有变化;当然,还可以是活动与探究1中的另一种实验方法:(这种方法,视角比较巧妙独特。既是实验现象明显,又便于操作,更主要的是,还可以吸引学生来思考问题,并从动手操作中来获得知识,了解到Al2o3的熔点高可做耐火材料这一性质。)

“活动与探究1”:

“活动与探究”版块,是学生们自己的动手实验,在亲手操作中,了解实验的规范、提高实验的技能、观察得细致入微、发现蛛丝马迹的不同、记录下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现象的原因、进行科学的猜想、得出实验结论,获得化学知识只是其一,更重要是提高了能力。“从做中学”,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诠释。

a.用坩埚钳夹住一块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再将铝粉撒到火焰上,观察现象.

b.取2条铝片,一条未用砂纸打磨过,一条用砂纸打磨过,分别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观察现象.

“观察与思考2”: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时,为何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现象呢?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铝片以及未曾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铝片,由于它们表层的物质分别是Al和Al2o3,二者性质是不同的,Al的熔点较低(660℃),而Al2o3的熔点很高(20xx℃),由于这个差异,二者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现象就是截然不同的。顺带反问学生一个问题:若要观察到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现象,又该如何操作呢?

“拓展视野1”:

前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Al2o3的两性,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在酸或碱性溶液中,氧化膜会遭到破坏.那么,这层致密的氧化膜,在盐溶液中又如何呢?启发学生来思考,Al2o3作为一种氧化物,似乎其本身是不会和盐溶液发生反应的。但是,需要联想的是,若是表层的Al2o3被破坏,那么,失去了保护的屏障的内部的Al是能和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那么,这些盐溶液到底是否会对表层的Al2o3起到破坏作用呢?请用实验事实来说话!再提请学生注意一个生活常识: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

“拓展视野1”,我觉得,是本节课中比较精彩的一个版块。说其精彩,不是因为它的声、光、色、影,这些它都不具备,表象的华丽吸引,它一点没有。说其精彩,是因为2个原因。首先,它是一个从生活常识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认识途径,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既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乃至兴趣的需要。其次,这是一个很能提升学生能力的问题。在目前的高考中,这类带有拓展视野成分在内的、体现发散思维的实验探究,就是一种重要的题型。

“活动与探究2”:

2条未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一片浸入cucl2稀溶液中,而另一片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观察现象的差异.

实验后进行原因猜想:当有cl_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就促进了Al与cu2+的反应。而当有so42-存在时,溶液中的so42-抑制了Al与cu2+的反应。接下来,自然引出:

“生活小贴士”:

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容器.

铝制餐具不宜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

咸菜不宜久存于铝制容器中.

这是一个“温情”的版块。让学生了解点生活常识,能够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最大目的吧。有的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就是觉得那些东西学了也没用。提醒学生,回家后,别忘了把这些“小贴士”作为一个“温馨提示”告诉自己的父母,相信父母会比你拿回高分还高兴。

“交流与讨论2:

铝表面的致密的氧化膜,只能在空气中形成吗?在其它介质中,是否也能形成呢?

“资料卡1”:

向学生介绍“金属钝化的机理”。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1.由某些钝化剂(如浓HNo3、浓H2so4等)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2.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

我想,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由教师的口来传授的,学生自己的阅读,也是一个好方式,眼、耳、口、鼻、大脑、手、脚,若都能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协调好,或是轮流担当主角,才是最佳拍挡呢。

“活动与探究3”:

取4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分别放入4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分别加入6mol/L盐酸、6mol/LNaoH溶液、浓HNo3、浓H2so4各3mL,观察现象.

这个活动与探究的设计,是学习铝的两性的一个既常规又有效的方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而且,对比的实验方法,也更能说明问题:铝只有在浓HNo3、浓H2so4中才会发生钝化,在稀酸溶液中就会持续反应直至结束。

“知识小结1”:

由学生来填写4个反应的现象、结论和离子方程式,进行知识的小结梳理。

一节课,虽然只有45分钟,不过,容量大,活动多,头绪也多,所以,必要的知识小结,是少不得的,而且,这样的小结,要及时进行。在进行过铝与酸、碱的4个实验后,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反应方程式的填写应该立刻进行。而在进行过铝的钝化的探究后,及时归纳出铝的两性也很重要。

“交流与讨论3”:

在工业生产中,如何储存和运输浓HNo3、浓H2so4呢?

进行了之前的“活动与探究3”之后,有了金属钝化的知识,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解答了。

“知识小结2”:

a.铝是一种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的金属.

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b.常温下,铝遇浓HNo3、浓H2so4时会发生钝化.

重点分析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实质的分析,可以从铝与水的反应开始,尽管铝与水的反应很微弱,几乎观察不出明显的现象,但是,因为铝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能够与NaoH反应,就造成了Al(oH)3浓度的降低,从而促进了铝与水的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在这里,所灌输的,就是一个初级的平衡的理念,这也符合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拓展视野2”:

已知,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弱,

a.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将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浸入其中,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接上一个电流计,形成闭合回路,那么,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b.依此,若在NaoH浓溶液中,又如何呢?

这是针对学有余力的、能力较强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设计的。这个问题,也是为后续的<必修2>的电化学的学习打下一个伏笔,不至于在将来显得那么突兀,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视野,镁和铝相比,因为镁比铝活泼,所以,在稀硫酸溶液中,必定是镁的表面产生气泡更多,当教师添加一个条件,用导线将镁和铝连接起来时,开始,他们仍然会认为是镁的表面气泡多,此时,正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好时机,镁和酸反应时是失去电子的,失去的电子也一定是由溶液中的H+得到的,不过,H+得电子的场所在何处呢?学生一经思考,也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另外,在将来的电化学的学习中,总有学生会认定一个死理:在原电池中,金属活动性强的做负极活动性弱的做正极,镁和铝相比,因为镁比铝活泼,所以,总是镁做负极。其实,在NaoH溶液中,情况恰相反呢!但是,必须承认,这样的问题,无疑是有难度的,希望学生在现在或是将来的一次学习中,就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会有反复,现在就让学生先接触一点,有点这方面的意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资料卡2和3”:

这2个资料卡,是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看到这,学生们都忍不住要七嘴八舌,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吐为快呢!因为,“开往春天的地铁------苏州轻轨一号Vs房地产”,和学生们家庭的生活、家庭的闲钱的投资方向,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呢,他们怎么能不各抒已见呢!而且,我以为,虽然这样的资料卡的出现,似乎会让学生们的思维有2分钟游离于化学知识之外,但是,学生是不可能永远生活于象牙塔之中的,了解一点投资知识,多一点经济意识,没什么不好。更何况,我们的这个资料卡,并不是完全与化学无关,我们从轻轨的规划,完全可以联系到轨道的建设,联系到轨道建设的材料,联系到其中的化学反应------铝热反应。让学生来阅读教材,理解铝热反应。在这里,因为铝热反应很剧烈,有火星四射发光发热的现象,所以,为安全起见,该实验,是由教师来进行演示的。

“交流与讨论4”:

铝桶能否用于配制波尔多液?为什么?新买的铝壶在第一次使用烧水时,为何表面会变黑?

这2个问题,都是与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节课,学生既用眼观察、用耳听声、用手操作和书写,用口交流思想,更用脑不停思考,很紧张,头绪也多,给他们2分钟,总结交流一下。

“练一练”:

“练一练”版块,是对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是认知规律所认可的。这几个问题,都是换个角度再来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内容,没有什么难度,仍然是属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梳理。

“课后练习”:

1、写一篇关于“铝与人体健康”的科普小论文,要求阐述:铝盐可能对人脑造成的危害;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预防铝元素的大量“侵入”?

2、进行一个社会调查:“废铝的回收途径?再生利用价值如何?”

问题1和2,都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一个拓展。问题1,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常识,以便更好的安排我们自己的生活。而问题2,则更是一个全社会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养环保和节约意识。

[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ldq

uo;活动与探究法”,首先去探究了“铝表面是否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在盐溶液中是否也是万能的?”这样的问题,并联系实际请大家交流讨论了“家庭生活中,厨房所用铝制餐具该如何保存和清

洁?”、“工业上运输浓硫酸和浓硝酸用铝槽车的原因所在”等问题,紧接着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两性氧化物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的知识以后,本节课,我们运用“联想方法、类比方法、迁移方法”来假想“铝是否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的问题,又通过当堂的活动与探究,来确认了这一假想,最后,结合我们苏州这个城市的轻轨建设,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铝热反应”的原理和运用,并将此原理推广开来运用到许多金属的冶炼上。

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这一观点,我想,是始终贯穿于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之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目标。

1.通过若干个探究活动(课前1个、课中3个),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对精神。

2.了解铝的发现趣话、铝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通过“生活小贴士”的温馨提醒,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而且,能够对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4.通过“包含在生活常识中的疑惑→科学猜想→再次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虚假。

5.“苏州轻轨一号Vs房地产”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了解,知道一点金融知识,有一点金钱意识。

6.通过“铝与人体健康”、“废铝的回收途径”等课外问题,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养环保和节约意识。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苯是一种重要和化工原料,又是芳香烃中最简单,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所以它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是学习简单有机物烷烃、烯烃的延伸,为以后选修教材中苯系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资料阅读、观察实验、分析事实、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甲烷和乙烯的内容,基本能够掌握饱和烃和不饱和烃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征反应,并可以运用各自的特征反应鉴别两种物质。

1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有能力推测苯的结构及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简单实验并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 【教法分析】

在学习苯结构采用直观式教学,在苯结构确定和性质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法分析】

通过复习烷烃和烯烃性质,在熟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特征反应,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苯的发现史,并采用实验探究了解苯的结构和性质,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习苯结构和性质的的特殊性。 四、教学过程

2

五、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苯的发现 二、苯的结构

三、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3)加成反应

化学说课稿 篇4

物质的推断题是近几年部分省市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它是通过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已知的实验现象和特殊性质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确定物质的种类、组成或化学式的题目。这种题目具有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条件隐蔽、题型多变、综合性强、关系复杂、文图较多等特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虽然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说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物质的推断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

1、描述型:完全用文字或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描述,给出物质或元素的范围、特征性质或现象。要求推断元素或物质的种类、名称,也可以推断混合物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没有什么、可能有什么等。

2、框图型:这类题型是以框架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或不给出考虑物质的范围,要求考生推断出各种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作进一步的解答。这种题目具有反应复杂、信息处理量大、难度较大的特点,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解答。

3、表格型:这类题型是以图表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物质之间的关系,要求同学推出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进行解答。这类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4、连线型:这种题目往往用圆表示物质,用两圆相离、相切、相交或包含的位置关系表示两物质之间反应、转化或物质类别的并列、相交或从属关系;学生经过九年级化学的初步学习,对化学知识与技能有了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识,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知识脉络,综合应用的能力较弱,对稍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往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产生畏惧心理,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产生极大的阻力,为此,我们的复习就是要突破学生这种心理,让他们拥有打开化学世界的钥匙。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采集每一道推断题的突破口(知识点),得出相应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分析反应关系,根据物质的性质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解答相关的问题,同时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来巩固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化学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审题、分析、判断等解题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推断题的专题复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说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汇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教学法,模式为:质疑—分析—思考—推测—检验——确定,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探究、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法:

1、 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推测、分析、思考来探究推断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通过复习,指导学生以所掌握的化学知识经验和对推断题的阅读分析,并猜想推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1 、解题技巧: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又称“题眼”),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断。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质的特殊的性质、用途、结构;沉淀、气体、溶液的特殊颜色;特殊的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现象和转化关系等。根据突破口进行顺推、逆推或顺推逆推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比较、综合整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以下是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一) 以物质特征为突破口Cu

(1)固体颜色:C CuO MnO2 Fe3O4 Fe粉 ;Cu,Fe2O3 红磷(红色) ;S(黄色),镁条 铁丝 铝片(银白)。

(2)溶液颜色:CuCl2 CuSO4(蓝色); FeCl2 FeSO4 (浅绿色);FeCl3 Fe2(SO4)3 (黄色);KMnO4 (紫红色) 。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 S 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色);CO 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CaCO3 、BaCO3、 BaSO4、AgCl、Mg(OH)2

(白色),Cu(OH)2 (蓝色) Fe(OH)3 (红褐色)。

(5)气体颜色:多为无色气体,H2 O2 N2 CO CO2 CH4 SO2 。

(6)物质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HCl NH3 SO2 等。液体有盐酸,酒精,氨水等;固体有NH4HCO3

(二)、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H2O2或KClO3分解O2);高温(CaCO3分解,C还原CuO、Fe2O3或CO还原Fe2O3);加热(KMnO4、KClO3等的分解)。

(三)、以物质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CO或是H2,固体是C。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更旺的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气体是O2.

(4)能使白色的无水CuSO4粉末变蓝气体是水蒸气。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是有机物,例如CH4 C2H5OH

(7)能溶于稀HCl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不溶性碱和CaCO3 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四)、 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对分子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密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1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11)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2、 典型例题

例1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溶液,取滤液并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可能有硫酸铜和碳酸钠

B 、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C 、一定含氯化钠、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可能含硫酸铜

D 、可能含氯化钠,一定含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例2.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目测,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为了进一步确认,进行实验检测:

(1)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

(2)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3)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值,试纸显深蓝色。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离子是 。肯定没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叙述解题步骤和思路,交给学生方法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和考纲分析。

本专题内容来自于《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进行一轮复习时,我们把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本专题的复习对后面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复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考纲透析:

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二)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考点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通过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已有所了解。

(二)能力基础。

作为高三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分类归纳的基础。

(三)学习障碍。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知识会有所遗忘,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判断。

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梳理和加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2、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有关计算

五、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兴趣,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让学生课前填写学案的知识梳理部分,为本节课的复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二)课堂学习。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教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出化学平衡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驱动问题:

问题1: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正逆反应相等的?

问题2:已知可逆反应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达到平衡之前气体的颜色、容器的压强、温度、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3:可逆反应A(s) + 2B2(g) 2C2(g) +D2(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会有变化吗?

(三)归纳总结:

直接标志。

间接标志。

(四)对点练习:

1、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g ) ,2NO ( g ) + O2 ( g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 )

(2)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 )

(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

(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

(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 ( )

(6)单位时间内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2(g) C2(g) +D2(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个B — 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 C键的断裂。

(2)反应速率ひ(B2):ひ(C2):ひ(D2)=2:1:1。

(3)C(B2):C(C2):C(D2) = 2:2:1。

(4)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5)温度、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K、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典型例题:

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4mol。L—1和1mol。L—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约等于19,试判断:

(1)当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向哪个方向进行?

(2)达到平衡状态时,SO2的转化率应为多少?

感悟高考真题:

1、(1)火箭残骸中常现红棕色气体,原因为N2O4(g) 2NO2(g),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则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一定温度下,反应(II)的焓变为△H。现将1mol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 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文本框: 气体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转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I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 (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

2、(1)已知反应NO2(g)+SO2(g) , SO3(g)+NO(g)的ΔH=—41.8 kJ·mol—1,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2)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的体积比为1∶6,列式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设计目的:节选与本专题有关的近年高考题进行分析和训练,让学生感受高考,明确高考方向,增强备考信心。

七、板书设计。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变量到不变时即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有关计算。

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转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 x qx

对于反应物:

n(平)= n(始)-n(变)

对于生成物:

n(平)= n(始)+ n(变)

八、教学反思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高三理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精选典型习题带动考点复习 ,再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固化考点的思路,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知识点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节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一章带有绪言的性质,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大门,而第一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导火线”。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必结灿烂之果,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节安排1课时授完。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⑵认识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为服务于社会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观看影像资料、课堂讨论来领悟学化学的意义,用化学史实和化学促进社会发展事件或联系当地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或用化学知识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的事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让学生体验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的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⑵激发学生为服务于社会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⑶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 难点:认识化学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实验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对话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

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归纳: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

3、 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让学生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并了解化学实验是学习和认识物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认识了物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含硫火柴的燃烧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和锈蚀的普遍性,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在使用某些物质时可能产生危害健康和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说明我们在利用物质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们要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改进生产方法,优化产品,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 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

5、 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6、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结分析不同玻璃材料在性能上有哪些差异?

7、例题研讨:

(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垃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果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空气污染物

C.工业酒精不可兑水配制白酒饮用 D.工业用盐不可代替食盐用于烹调

8、课堂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所学,激励同学们热爱化学科学,努力学好化学。指导同学们课外拓展知识视野。

9、作业:假如你将来能成为一名化学家,谈谈你所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哪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课中三项实验观察和一项简单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问题(如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乐学情绪。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化学说课稿 篇7

设计思想:

新课课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其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无止境。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第一环节──学生讨论、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学生讨沦、交流所知道的乙醇,归纳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与已有经验相联系而义具有新的自己可望进一步了解的东两,如饮酒与人体健康、司机酒后驾驶等问题)

教学第二环节──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酒驾切入本节课的教学。创没情景: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与司机洒后驾驶有关。提出问题:人在过渡饮酒后,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提出问题:

乙醇生成乙醛的变化在人体外也存在着。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这是什么原理?

实验探究:

学生分小组模拟这一实验过程。

实验改进:

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参考苏教版教材),铜丝使用细电线中的细铜丝,经砂纸打磨后绕成螺旋状,改进之后的实验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学生观察铜丝表面的颜色变化,对比实验前后试管中液体气味的变化,书写方程式,思考铜丝的作用)

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认识羟基结构,得出铜丝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教学第三环节──阅读、交流,认识乙醇与强化剂的反应及应用

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够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继而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卡片。学生了解乙醇与强氧化剂反应,直接被氧化为乙酸,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第四环节──观看录像,探讨乙醇汽油的利与弊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目的让学生关注乙醇的能源价值。学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能源危机。教师提醒学生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玉米,从而出现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警醒,培养学生参与礼会建设的意识。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创设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钠,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提出问题: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钠?(类比水与钠的反应)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完成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人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的不纯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注射器活塞,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反应物的用量,氢气无需验纯,操作简单,适合学生完成。

归纳总结:

学生模拟钠与水反应的原理书写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学生观察发现乙醇的两条化学性质均与羟基结构有关,讲解官能团的概念并强调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