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育随笔>

《隆中对》教学设计

学者集 人气:7.51K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篇1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层次

2、了解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的艺术手法

3、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诸葛亮躬耕南阳,虽自云:“不求闻达于诸候”,实则是“审时度势”,择主而事,27岁那年,刘备由徐庶介绍“三顾茅庐”以求复兴汉室之计,诸葛亮乃应时而出,我们将要学习的《隆中对》便是记录这方面的内容。文章以记言为主,作者记叙孔明纵论的天下形势,为刘备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方针,标题中的“对”是对策之意。

二、范读这篇文章,就生僻字词预以点拨。

父:fǔ亦作甫,《梁甫吟》汉乐府调名。

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句子。

诣:到……去

屏(bǐng) 退:同义复合词

猖蹶:失败(凶猛而放肆)

胄:后代。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三国时人,由蜀汉入晋,入晋后举为孝廉,任左著作郞,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写成了《三国志》。

二、中心意思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表现了他胸怀大略,及惊人的政治远见和高度的分析能力。

三、课文简析

(一)诸葛亮隆中对策分析

分析天下形势,追往及今,由远及近,先彼后已,条分缕析,从现象到本质,而又突出人谋。从而归结出——曹操不可争,孙权可结盟。

孔明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1、乘有利之机占据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奠定帝业之基。

2、在内政方面修明政理,革除刘章、张鲁的弊政,发展生产,安定民生,以保根基。

3、安抚和合四方少数民族,联吴抗曹,促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伺时机成熟,便采取军事行动,兵分两路,消灭曹魏,进而统一天下。

(二)全文结构分析: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孔明年轻时的事情。仅用49字,着重表现了诸葛亮的抱负,详略得当。

第二部分(2)徐庶向刘备推荐孔明,本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和事件,作者详略得当,只写对孔明的赞语,并提出了枉驾顾之的建议。

第三部分(3—5)刘备问计,孔明对策,表现了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的政治才能。

第四部分(最后)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器重和信任。侧面烘托了孔明的卓越才能。

附一、:《梁父吟》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基;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誰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反映了孔明愿辅贤君又担心被谗的心情。

附二、板书

╱自比管乐 显雄心抱负

侧面描写 庶喻卧龙 宜枉驾顾之

╱    ╲情好日密 衬卓越才能

孔明

╲    ╱与曹不争 与权可盟

正面描写 占据荆益 奠定帝基

╲修明政理 革除刘张

和合四方 联吴抗曹

《隆中对》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评价设计:

1、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讨完成学习目标1、2(96%)

2、通过讨论分析完成学习目标3、4(95%).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此书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

欲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

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

(2)积累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3)特殊句式积累时人莫之许也()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

君与俱来()句

二、学习研讨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问题探究

(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2)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3)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结合课文,总结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三、评价样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6、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四、延伸拓展

1、诗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2、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3、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木牛流马》、《八卦衣与鹅毛扇》

6、和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