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案模板>

【实用】鸟的天堂教案4篇

学者集 人气:6.19K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鸟的天堂教案4篇

鸟的天堂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设计理念

《鸟的天堂》这篇文章语言朴实而优美,层次清晰,感情强烈。我抓住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而有感而发的不同感慨反常规组织教学。朗读、思考、想象、感悟形成教学主线,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中轻松的穿插介绍了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直接抒发感情与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相结合等表达方法。迁移教育,由“鸟的天堂”自然地引出人间天堂,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真正地做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关键

1、了解大榕树的特点。

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激发情感

1、同学们,昨天我们同巴金老先生一同去了鸟的天堂,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呢?谁能与作者心通,有感的读出作者的心声。

3、“鸟的天堂”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棵神奇的树。(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的感慨导入新课,并通过有感情地品读作者的心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3、交流:

(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

师:你强调了“大”字,想用朗读突出榕树的特点大,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说理由。

是啊,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争论而来的,让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

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

(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

说一说。

“不可计数”什么意思?

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

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再引导看第二幅插图。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

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

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设计意图:语文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扎扎实实学语文。)

三、品读想像,渗透写法

1、闭目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想像。

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

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

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查字典、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轻松自然地渗透表达方法的学习,学生既学文又学作文,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四、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精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本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质疑能力。)

五、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大自然的恩赐。)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设计意图:“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精心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引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深化了中心。真正做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设计意图:以自己是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导游词,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热情。)

七、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傍晚)[静]

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早晨)[动]画眉鸟(点面结合)

鸟的天堂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并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书:鸟的天堂)

3、读题、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

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比较:(大屏幕出示句子)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短句读来有韵味)

3、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4、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结尾句)

2、(大屏幕出示句子)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 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

2、(大屏幕出示句子)理解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子是明亮的原因是什么?“颤动”?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

3、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指导朗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5、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

三、学习第三段

1、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再次欣赏那热闹的场面吧!

自由地读读课文,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

2. 指导朗读2、3、4句,注意“第二只、第三只”要紧凑。

鸟的天堂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南国风光。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丽,积累、运用语言。

(二)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在百度中搜索《鸟的天堂》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鸟的`天堂》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惊醒描写的表达方法。

四、 教学方法

课文的语言优美。非常合适朗读,在教学中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过程。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性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天堂是什么样子?交流,那鸟的天堂呢?你想象一下鸟在那里会怎样生活?下面,老师带大家去鸟的天堂体验一番,好吗?

2、 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

3、 (出示图片)

4、 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鸟多 自由)

二、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1、 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小组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3、 读得正确流利的组长画星。

4、 教师检查预习,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

5、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二) 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谁愿意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读,看他们字音读得准不准?

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

2、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课文第6、7、8段的有关段落。

(三) 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认真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天堂里生活的? 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生汇报。

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2、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四)看图片指导朗读

过渡:是啊,正因为这棵枝干茂盛的大榕树,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这里的人们与鸟儿和谐相处,所以,这里成为了鸟的天堂。

那小鸟在这里怎样生活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 ?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再回到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

再次指导读6、7、8自然段

(五) 交流 朗读感悟

过渡:是呀,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 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

指导感情朗读,并且体会领悟作者在表达中饱含的感情。

(2)走近作家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六)拓展阅读

鸟的天堂

田汉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

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

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

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这首诗,是著名的剧作家田汉同志1962年到新会,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七)巩固检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 )。( 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对大榕树的称呼。

2、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鸟的天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学习课文,品读词句,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⒉了解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能据图说一段话。

⒊背诵重点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品读词句,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能据图说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⒈读题

⒉从课文哪些地方,你一眼就可以领略到它是鸟的天堂。

二、 学习第2次经过鸟的天堂:

⒈自由读作者第2次经过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

⒉学生自由读,必要的地方做上简单批注。

⒊学生汇报:抓住具体词句“到处都是鸟声……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等从声音、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方面充分体验。

⒋有机进行朗读指导。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案设计

⒌再自由读12、1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面到点}。

⒍按提示背诵12、1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写法。

⒎出示“群鸟回巢”影像,学生仔细观察,试着由面到点说一段话。

自由准备——相互交流——集体交流

⒏再读课文,感受动态的美。

⒐这么美的景象,巴金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读

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时,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呢?

三、 学习第1次经过鸟的天堂:

⒈第1次经过鸟的天堂,巴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带给你什么感受?

⒉学生自由读,在有所感的地方写上批注。

⒊学生汇报:

主要学习6、7自然段,体会“大榕树”的茂盛、勃勃生机,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鸟与树”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⒋这株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仅仅它枝繁叶茂吗?体会“人、鸟、树”的和谐共处是它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⒌一起诵读这美丽的鸟的天堂。

⒍怪不得巴金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一起读,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 出示田汉经过鸟的天堂写的诗“小鸟天堂”,进一步加深体会。

五、 作业:

⒈按由面到点的写法,写一段话,内容可以是课堂上的图,也可以取自平时生活实际。

⒉背诵自己认为要背的段落2个。

TAGS:天堂 教案